地域性作为建筑的重要属性,与文化、环境、技术以及社会因素息息相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保留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转型等多重挑战,一直是建筑领域不能回避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与绿色生态理念的兴起,有必要探讨当代地域建筑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尤其是地域建筑的动态适应与创新路径,以便为当代建筑创新提供多元视角与可能性。
本期收录的 6 篇文章探讨了地域建筑在现代建筑实践中的多维度发展,涵盖了新地域建筑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中国建筑文化视角下的地域建筑理论、地域性建筑的时空演变、新粗野主义在地域建筑中的适应与理念变迁、乡村地域建筑的动态完善策略、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以期为地域建筑的创新发展及文化多样性融合提供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激发更广泛的交流与思考。
张鹏举与张思慧的研究聚焦我国新地域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未来新地域建筑应突破学科、技术与文化的边界,以实现地域建筑的现代化、生态化与文化创新。文章结合新蒙地地域建筑实践,探讨了“承传统、融自然、低建造”核心理念在特殊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应用,为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地域建筑设计提供了实践经验。
李士桥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地域建筑的定义与发展,尤其是“地域性”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体现。通过对地域建筑历史的回顾,阐述了中国建筑在“物化思维”和“象形文化”影响下的特殊性,并提出中国地域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机遇,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构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
卢健松、曾毅超与徐伊玲回顾了新粗野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及地方性变异。研究指出,新粗野主义的经济适宜性、形态辨识度和材料诚实等特征对多个建筑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新粗野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特别是在应对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方面,展现出其在中国当代人居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陈瞰从后结构主义视角,对“此时此地”这一地域建筑实践中的常见表达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刘家琨的何多苓工作室的案例研究,提出了“时空进程中的此时此地”这一新认知视角,强调个体性实践对整体地域性建筑认知的重要性,推动了对地域性建筑时空差异性与动态演化进程的深刻理解。
田琦与李文结合重庆市三河村的乡建实践,提出了“动态完善”的乡村建设理念。文章反思了传统静态乡建模式的局限性,并从政策引导、设计协调和村民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适应乡村地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径,为乡村振兴与地域文化保护提供了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支文军与王丰以舟山长峙岛如心小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揭示了如何在空间规划、配套设施与社区营造中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成为城镇尺度地域性思考的一个维度,为中国新城市主义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建设性的思考。
特邀主编:张鹏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